图/文 刘建维 湖北日报网出品
轨道交通6号线汉正街站现场施工如火如荼。
机械与泥土的碰撞声,发动机的轰鸣声,嘈杂的人声相互交织,一场建设大会战正在打响。工地上人影憧憧,64岁的宋新村便湮没在其中。
“为了养家糊口,我会一直做到做不动那天。”宋新村坐在铁轨上道,他的身后堆满了浇灌水泥的模具,这是他花了一上午从数十米地铁轨道上用力敲打拆下的。宋新村的体力已经大不如从前,工地上的劳动量,对于他来说是项不小的挑战。
宋新村最初是湖南一家国有企业的员工,得益于体制的庇护,工作安稳、衣食无忧。他本以为日子会这样持续下去,未曾想在1989年便戛然而止。那一年,宋新村从所在的企业下岗。
“当时,我们下岗职工没有自己的土地,‘下海’我又没有头脑和胆量,唯一能做的就是体力活了。”宋新村说。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四处打工。几年前,他跟着湖南老乡来到了武汉,在地铁工地上做装模拆模工作。
“武汉可比我家乡好多了,不过就是天气太热。前段日子高温,隧道内潮湿闷热,每人半天要喝掉差不多半桶水,这些水最后全变成了汗水...”一说起工地的事,寡言的宋新村变的健谈起来。
偌大的工地上,很少能见到20出头的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都不愿在工地上呆,现在这里多是些30岁到50岁之间的农民工。”承包铺轨作业的刘队长说。施工队对于宋新村这群老人很照顾,重的、累的活都让青壮年们先上,老人做些轻体力活和收尾工作。
“幸亏以前在农村干过农活,有身体基础。只要不是特别重的体力活,我都能扛下来。我们不像城里老人有养老保险。我们还想多做几年,赚点养老的钱。”宋新村说道。现在他月收入在4000元到5000元之间,留下必须的生活费后,宋新村都会将钱寄回家里,以补贴家用。
来到武汉这几年,宋新村先后参与了地铁3号线、6号线的建设,但他却从来没有坐过一次自己参与修建的地铁。问及原因,他说大概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融入这个城市。
“现在,我只想赶快把地铁修好,让它准时通车,这样我就能回家见想念很久的孙子了。”宋新村说,在外漂泊,孙子就是他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