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周政/黄晓鸿 湖北日报网出品
襄阳白马广场古玩市场的聚森斋,斋主石有社师傅,老河口人,六十岁,胖胖的,气色红润,言语随和。他雕了好大一尊菩萨,比人还高,足踏莲花,衣袂飘然,九龙环倚。
被问到为什么不像其他老人一样打打小牌晃晃悠悠享受晚年,还这么精神气十足地起早摸黑的忙活呢?石师傅乐呵呵地说:“喜欢那,玩呗,丢不了手了。你们看着累,我不觉得。人活一辈子,到最后都是一股烟,我能留下这点儿东西,高兴,值得呀!”
石师傅从十五六岁走进老河口市民族乐器厂,彼时少年如今华发满头,不变的是他的手中,一直握着锤子和凿子。四十多载风雨春秋,是千凿百锤的人生。
刚进老河口市民族乐器厂的小石头,是个聪明伶俐的好学少年,被厂里选派到浙江乐清学习四大木雕之一的黄杨木雕工艺。学艺三个月回来,他技术突飞猛进,很快超越了师傅,成了最年轻的车间技术负责人。
三年后,他的作品开始声名远播。那时的老河口市民族乐器厂已改为老河口市工艺美术厂,请了省美院的老师们下来作美术指导,石师傅又系统学习了素描、人体解剖等美术理论和实践。对骨骼构造的掌握让他在雕像塑形的灵动中更加科学精准,手上的活儿自然而然体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巧的对接融合。
九十年代,民族传统工艺受到商品大潮的冲击,老河口市工艺美术厂事业渐渐走向没落。石有社离开了他从业二十年的国营单位,转战建筑行业十年,但他手中的凿子和锤子没有放下。
而他的不少老同事,多年后来到他的聚森斋,已拿不好凿子,更坐不下来安静地找回曾经的时光了。在新世纪的日出照射下,只有石师傅还坐在那里,埋着头,一锤一锤地敲打,一凿一凿地刻画,把一堆堆平平无奇的木材变成他心目中的美好世界。
一件木雕作品,从立意、选材、打坯、敲细、戳草褶、修光、擦砂、修细到上蜡、配底座,差不多十道工序,一锤一凿见功力,深凿浅凿要定力。能一辈子安心做好一件事情,芸芸众生有几。弥漫着木香的流年里,石有社手中的凿刀,用心镂刻着他与木雕艺术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