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图片频道 > 图片国内

走进三江源“野生动物”王国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2日20:26 来源: 新华网

4月20日,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一只狐狸盯着一只迁徙的藏羚羊。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也明显上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4月20日,藏羚羊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活动。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也明显上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4月20日,藏羚羊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活动。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也明显上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2016年6月7日,一只狼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与几只藏羚羊对峙。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也明显上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2016年12月1日,一头野牦牛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内活动。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也明显上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2016年12月1日,野牦牛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活动。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也明显上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2019年10月19日,藏野驴在三江源地区活动(无人机照片)。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也明显上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2016年12月1日,野牦牛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活动。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也明显上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2016年12月2日,藏野驴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内活动。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也明显上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