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金乐天(右)在位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室进行实验。
今年30岁的金乐天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的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这名巴基斯坦小伙子2014年来到中国,在七年的学习生活中,从零开始学习汉语,足迹遍布黄土高原多个试验站,在一次次深入农村的过程中逐渐成了“中国通”。
春分将至,陕西关中地区进入农忙时节,即将博士毕业的金乐天开始活跃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科研技术帮助当地群众分析改善土壤肥力。与此同时,这名“洋博士”也在不断“拜师”,向农业专业合作社里的职业农民请教农机农技知识。
“这里的农民朋友对我非常热情,教会了我很多东西。”金乐天说,“毕业之后,我希望能把这里的好设备、好技术带回到我的家乡去!”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3月17日,在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金乐天在田间行走。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3月17日,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处樱桃种植园,金乐天在进行土壤取样准备工作。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3月17日,金乐天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处樱桃种植园进行土壤取样工作。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3月17日,陕西杨凌锦田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李海平向金乐天(右)讲解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这是3月17日拍摄的位于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锦田农业专业合作社(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3月17日,在陕西杨凌锦田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李海平向金乐天(右)讲解一款大棚控温设备。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3月17日,金乐天在位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室准备实验。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3月17日,金乐天在位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室进行实验。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