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刘建维 湖北日报网出品
大山坪村位于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地处偏远深山。县城去村里仅有一趟直达巴士,13点出发,次日6点再下山。
通向村里的山路,蜿蜒长达57公里。沿途沟谷纵横,山高弯急,加之正逢持续的雨水,部分路段更是坎坷难行。
一路颠簸3个多小时后,终于见着乡村老教师王焕军。今年56岁的他,3月份被确诊为肺癌。因为病痛的折磨,使得他全身乏力,连上下楼都很吃力。在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因放心不下学校,王焕军获医生准许,拖着病躯回到了大山坪村。
“主要是担心学校和12个孩子。”王焕军说。他所挂念的学校即村里的寄宿制学校——大山坪小学。目前在校师生共15人,其中12名学生分别就读于二年级和四年级。
“别看现在很冷清,学校鼎盛时有300人左右,这在深山学校里,已经很了不起。”王焕军站在空旷的操场上回忆道。1978年,他从高中毕业后,随即在大山坪掀开从教生涯的第一篇章,虽然中途几进几出,但最终他又回到了这里,亲眼见证了学校由鼎盛走向没落。
究其原因,王焕军归结为贫穷:“这里太偏远,就算有钱也没处花。有点实力的家庭,都将孩子送到外面去读书,剩下的都是些贫困子弟,再加上没老师愿来,不没落才怪哩。”在王焕军看来,青山绿水的大山坪背后,展现的是中国偏远山村不可忽略的现实—贫穷和落后,教育事业在这里步履维艰。
教了大半辈子书,王焕军深知教育对于大山子弟的重要性。他时常告诫学生要努力读书,走出大山以摆脱贫困的命运。“要让学生知道,读书或许是他们未来走出大山的最有效方式。”王焕军的语气铿锵有力。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未来”在年幼的学生心中开始生根发芽。9岁的吴涛想长大后走出大山开公司当老板;同龄的王先富想通过读书让爸妈过上好生活;10岁的徐春桃则想好好读书上大学...这一切,王焕军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眼下,王焕军感觉身体已大不如从前,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继续下去。“深山的教育事业一定不能停!”他说,打心底希望能有新的领路人来继续带领孩子们走出深山!